有人说,教育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这样形象地表达:“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日常教育生活中,万博任老师的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倾心的谈话,或者一次家访,一次班级活动,都可能对孩子的成长发生意想不到的久远影响.
所以,也有人说,教育的技巧和策略无时不在、无处不存……然而,在所有教育因素中,最根本﹑最为重要的就是“爱”—这是教育的起点和核心.如果说教育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爱就是这幅画的底色;如果说教育是一首旋律优美的歌,爱就是这首歌的基调.因为有爱,孩子那颗敏感而纤弱的心,才会不在迷茫;因为感受到了爱,孩子有些蹒跚的脚步,才会变得坚强……我在万博任工作中,注重以学生为本,紧紧抓住“情感教育”这条主线,深入挖掘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一切从学生的利益出发,热情地关爱每一个学生,使所有经过这里的学生都能健康成长。找寻到了这个立足点,我的工作便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下面我撷取我在万博任工作中的几个片段,向大家作一具体汇报.
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对我们来说,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异,而对于每一个家庭,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就是他们的最大利益,不论家庭中的管理是简单粗暴、急风暴雨式,亦或耐心细致、和风细雨式,将孩子送到了学校,家长们都期望老师能给予自己的子女以特别的关注,实际上,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我们做老师的手里的。所有的孩子都是国家的未来,忽视乃至放弃任何一个学生都是对教育事业极为不负责任。因此,我们必须关爱、关怀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加以引导,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
我所带的班上有位叫李成夫的男同学,精力过剩,淘气过人,在小学时被称为“顽皮大王”,上课根本坐不住,从不主动完成作业,他好斗,好恶作剧,没人愿与他同桌,常有人到他父亲那里告状,要求“严惩”他。父亲的管教基本是简单粗暴型的,伸手就打,张口就骂。有一次刚放午学,李成夫父亲听别人告状后,冲进教室,责问儿子,抬腿一脚就把他踢倒在地,顿时李成夫痛得在地上卷成一团,我本能地从讲台上奔过去,拉李成夫父亲,扑得太急,一个趔趄,差点磕在桌角。没想到的是李成夫突然站起来扶住了我,此刻,李成夫父亲的拳头也在空中僵住了,一场痛打因为我的趔趄被制止。这次经历让我感到,一些家长心目中“一无是处”,“不可救药”的孩子,心灵深处也有美好的一面。后来我在一次次开导李父的同时,开始特别留意李成夫的一举一动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李成夫很有正义感,集体观念强,只是有时处事不太过脑子,好心办坏事,于是一有机会我就与他交流沟通,并帮助他补习功课,指导他学习方法,还专门设立了一个不管班委由他担任,专门处理困难事务。李成夫一天天进步了,并以较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四高中。
现在我们班有一个小女孩叫史淑林,其父母都是下岗工人,生活景况不是很好,心里有压抑感,又加上初三面临中考,感觉压力大,产生了抑郁轻生的念头,我多次家访,与其父母谈话,了解这个小女孩抑郁轻生的原因。我又多次找她谈心,终于我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挚爱打开这名学生的抑郁心扉,点燃她求知欲的火种,她终于回到了正常心态。看到她快乐而有信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我心里得到了安慰。
爱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他具有极强的激励效能。经济拮据有谢鹏程升入高中,我送上两百元;2004届毕业生蒋丽,家境贫寒,父母双双下岗,父亲患糖尿病,我就买来营养品为瘦弱、矮小女孩的中考冲刺增补,小蒋丽精神了,身体都“充了电”,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了重点高中,蒋丽父亲逢人便讲:“孩子摊上了好老师”。作为教师,有什么比被人在“老师”二字前冠上个“好”字更让人值得骄傲的呢?
二、“润物细无声”,从细微处着眼
有一次,身兼学校电脑版处主任的我请班上张宇同学帮忙给市教师进修学院捎一份报告。我对他说:“你下课到我办公室来一下”。下课后,学生来了,一脸的惶恐。第二次我又让他捎材料,这次我亲自将材料拿到教室里,交给了学生。事后张宇同学在一篇作文中写了这件小事。他说:“第一次,老师叫我到他办公室拿材料,第二次是他拿材料找我。两次送材料,我感觉不同。第一次像是他布置任务给我,第二次就像一个朋友找我帮忙。我更喜欢我们老师了,以前见了他打个招呼就算了,第二次送信以后,我总想跟他多聊几句。”
原来学生的情感世界是这样的丰富啊,我从中有所悟,师生间的关系很重要的一点取决于教师把自己摆在什么位置上,教师应该努力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尤其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很多的时候师生直面很难有机会真正地相互敞开心扉,把自己思想坦露出来,文字、通信的方式则可不受现场环境、气氛、情绪的制约,不用看脸色欲言又止。
于是我便同学们玩起了“文字游戏”来,作业批改的后面加上一段沟通的语言,定期组织征集一些对班级、对老师﹑对同学建议的方案……,这些很好地开通了师生、生生间沟通的渠道,由于是背靠背的,由于是往来相互的大家可以平心静气,冷静地反思,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感觉慢慢地浮了出来。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表率作用,是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每新接一个班或每学期开学,我都会每天早早到教室和学生一起扫地擦桌子,午间也常常拿起笤帚、拖布清理一下,大扫除则到水房去拧干拖布,倒脏水的脏活儿,当然,没有几次,学生们就和老师抢,不让老师做了。因此,我的班级总是有人收拾,总是那么干净、整洁。
每当自己做错了事,或是错怪了学生,或是教育方法不当时,或是班级管理上的疏忽,我都会在讲台上做自检讨,并向相关对象正式道歉。学生们理解、谅解老师,更敬佩老师的勇气和为人,并渐渐地效仿之。
一次学校运动会午休时,我回到教室,一低头,一下愣住了,地下四五个烟头,几个正在嬉笑的男同学立刻没了动静,一双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老师,我一句话没说,蹲下身子,一颗一颗地把烟头捡起来,扫了学生们一眼,走出教室……。周一早检时,我正要准备对运动会情况进行总结时,鱼贯地走出四位同学,站到讲台上认真地检讨了抽烟违纪及给班级带来不良影响的错误。
这应该是对“润物细无声”教育魅力的一个绝好的诠释吧!
在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上,我始终坚持这样的一个原则:“诚然有时严格、严肃是必要的,但是急、发火不见得是最佳的解决问题方式,问题是我们是否付出了真情,付出了真诚,每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们首先应考虑的是,在学生犯的这个错误上,我这个做教师的有没有错,该承担什么责任?”我更倾向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它像母爱,但不是母爱,它是从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高度去爱,是为了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