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连续几天的听语文课中可以体会到: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有“学案导学法”、“四批法”、“六步教学法”。这几种方法各有特色,教师在方法运用上都非常熟练,在语言的表达上很有特色,时时会有富有哲理的语言激励或感染着学生。
我连续听了几个老师的语文课,其中杨玲玲老师用的是“学案导学法”,吕海红老师用的是“四批法”。细细品味这两种方法,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学案导学法”的特点:
1.注重学生预习,整个自学过程让学生查阅工具书来完成,不会的可以不做。
2.新授课以“学案”为主线,课堂讲解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学案中的问题。
3.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的培养。
4.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师”导“学”。
5.注重朗读训练和学生的评价。
6.注重开放题的设计,让学生的思维、思想升华。
“四批法”的特点:
1.注重学生的自学批注,整个过程让学生查阅工具书来完成,不会的可以不做。
2.新授课以“四批”为主线,逐批进行。
3.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能力的培养。
4.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师”助“学”。
5.能够注重朗读训练和学生的评价。
6.注重开放题的设计和学生答案的展示,让学生的思维、思想升华。
这两种方法都能够注重引导学生自学,都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是一致的。
其中杨玲玲老师讲的诗歌《黄河颂》给我的印象很深。她的课堂很重视学生的读,她不光是让学生有感情的读,而且让学生自己先体会诗中蕴涵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情来感觉读诗的节奏,老师给纠正,老师再给学生范读,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赢得学生的热烈掌声。我在听课中感觉到: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示范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情感时刻地感染、熏陶着我们的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情感的升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语文素养。
我们的语文教学确实在向45分钟要效率,我们也让学生自己预习,可是没有效果,或者说效果并不明显。我们的学生也知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他们不知道情从何而来,感由何而发,也就是说我们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有待提高。
但他们的课题也并不是完美的,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差别,主要表现为学生的预习不到位,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这使课堂教学效果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通过听课让我不断的思索,我们的课堂教学并不比他们逊色,而且个别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很有特色的,但我们没有去总结,去推敲它,没有真正的让它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我们谦虚的一面,也是我们保守的一面,其他学科也是这样,我们做的很多,但外界不了解我们,没有争取更多人的宣传和认可,只要我们把工作做细,凭借我们一中的教育底蕴,成为一所名校,不是什么难事,我真诚地希望我们一中的所有教师都要为这一目标而奋斗着,努力着!
|